7個行業,真的頂不住了!裁員、倒閉一波接一波
一、餐飲:從“排隊等位”到“批量倒閉”
2023年,全國餐飲企業注銷數量達135萬家,平均每天關閉3700家。這個數字背後,是無數創業者的血本無歸。
崩塌邏輯:
成本碾壓:食材價格年均上漲8%,房租占營收比例突破25%,而外賣平台抽成高達20%。
消費習慣改變:疫情後,62%的消費者選擇在家做飯,只有18%願意為“網紅裝修”買單。
競爭白熱化:某二線城市商圈,3公裡內聚集47家奶茶店,單店日均訂單不足50單。
殘酷真相:會做飯不等於會賺錢。某網紅餐廳老板坦言:“投入200萬開店,月流水30萬,但房租加人工就要25萬,純屬給房東打工。”
二、汽車:新能源“內卷”,燃油車“躺平”
曾經月入2萬的4S店銷售,如今紛紛轉行送外賣、跑貨拉拉。汽車行業正經歷冰火兩重天:
新能源車:特斯拉連續降價,比亞迪推出9.98萬秦PLUS,行業毛利率從25%暴跌至8%。
燃油車:庫存系數達2.1(正常值0.8-1.2),某合資品牌經銷商壓庫超500台,資金鏈瀕臨斷裂。
消費降級:2025年一季度,20萬以上車型銷量同比下降17%,而5-10萬區間增長23%。
行業預言:“未來三年,至少30%的汽車經銷商會消失。”
三、養豬:從“風口飛豬”到“深淵巨坑”
2020年,一頭豬利潤超2000元;2025年,養一頭豬虧損300元。這個行業正在經歷:
價格暴跌:豬肉價格從40元/斤跌至8元/斤,跌破多數養殖戶成本線。
政策絞殺:環保要求升級,中小散戶需投入數十萬改造糞污處理系統,否則面臨關停。
資本撤退:某上市豬企2024年虧損150億,市值蒸發80%,機構持股比例從35%降至5%。
生存法則:“現在養豬,拼的不是技術,而是誰更能扛虧。”

四、母嬰:出生率崩塌,紅利徹底消失
2025年,全國新生兒數量預計跌破700萬,較2016年峰值下降58%。母嬰行業遭遇:
渠道崩塌:某連鎖母嬰店老板透露:“奶粉毛利率從30%降至15%,尿不濕利潤不到5%,關店是唯一出路。”
轉型求生:70%的母嬰店開始銷售成人奶粉、老年服飾,甚至引入中醫理療項目。
消費理性:95後父母更傾向“平替”,某國產紙尿褲品牌靠性價比逆襲,市場份額超花王。
冷酷現實:“這個行業,已經沒有新用戶了。”
五、金融:鐵飯碗破碎,從業者集體逃亡
當基金連續三年虧損,當券商降薪50%,當銀行理財暴雷頻發,金融圈正在經歷:
人才流失:2024年,基金經理離職人數達427人,創歷史新高;某頭部券商投行部裁員30%。
信任危機:基民平均持有期從3年縮短至8個月,65%的投資者表示“不再相信專業理財”。
模式顛覆:AI投顧成本僅為人類顧問的1/20,某銀行智能理財用戶數突破1億。
從業者自白:“以前是客戶求著我們買產品,現在是我們求著客戶別贖回。”


分享: |
注: | 在此頁閱讀全文 |